2013 年11月14日 重建保護區與自然資本 日本走出311災後復興之路 在人口普遍稠密的亞洲地區,極端氣候及環境劣化造成身家性命損失的風險也更高,保護區是否能成為救生索?又該如何落實? 災後調查之海岸變化 第一屆「亞洲保護區大會」13日揭幕,來自亞洲各地,研究、執行自然保護區/保留區/國家公園管理政策及實務的代表,齊聚仙台國際會議中心,展開為期5天的工作坊和資訊交流。 30位綠色和平 護北極遭俄拘2月 台北辦音樂會聲援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台青年首度發言:應重視氣候融資 幾米:核災是真的 核安是假的 20位插畫家捐畫反核 研究:棄魚禁令無效 歐盟擬嚴訂捕撈配額 環球360|華沙能否成為扭轉氣候變化的關鍵峰會? 衝突、差異的奇異對話旅程:文化遺產的多面性 種族歧視和屠殺悲劇的集中營、前朝統治者建造的監獄、二戰獨裁者留下的城市狂想巨大混凝土構造,是有「價值」的文化遺產嗎?此般本質敏感又易引起爭議的歷史遺產,吾人應如何看待、詮釋?如何將之融入當代生活?能不能在爭議過程中,讓文化遺產扮演著人與環境之觸媒,促進理解差異、衝突和矛盾,並將歷史遺跡和多元觀點傳遞至未來? 推薦讀者回應 |與猛禽合作滅鼠 生物控制取代投藥 農業更友善環境 山風:生物控制基本上無法進行根絕性的目的。然而,根絕性去除本身便是對環境會造成衝擊的行為。相較之下利用物種間的關係,藉由控制某種物種數量,而達到間接影響另外物種數量的方式,較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。不過實際上對非目標生物,除非是類似寄生蜂這類專一性的情況,不然再施行前最好先確認可能會影響的物種與該物種數量為好。 訂閱 / 退訂 / 投稿信箱: infor@e-info.org.tw | 加 入Facebook粉絲團 |
|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